区块链(Blockchain)作为以去中心化方式集体维护可信数据库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高度可扩展等特点,正成为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后又一项对未来信息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有望推动人类从信息互联网时代步入价值互联网时代。4月28日,工信部赛迪区块链研究院发布《2018-2019年中国区块链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IT、金融、制造业等多领域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我国区块链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技术创新持续活跃,标准体系逐渐完善,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企业、新产品、新模式、新应用,区块链在金融、政务、能源、医疗、知识产权、司法、网络安全等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正成为驱动各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报告》共分为八部分,对截至2018年12月全球区块链发展现状、我国区块链发展总体现状进行剖析,对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行业应用、标准规范建设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细致的分析,总结了我国区块链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录

       1、全球区块链发展现状

       2、我国区块链发展总体现状

       3、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4、我国区块链行业应用现状

       5、我国区块链标准规范建设现状

       6、我国区块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7、我国区块链发展趋势

       8、促进我国区块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球区块链发展现状

       《报告》总结了全球区块链发展现状。从全球区块链监管体系、标准制定、技术架构、产业规模及行业应用五大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是监管体系逐渐完善。欧美高度重视区块链产业与监管并行发展,日韩等亚洲国家力图通过区块链抢占新兴技术制高点。

       二是标准制定初显成效。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在近两年纷纷加快了区块链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化前期研究、组织建设和标准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三是核心架构趋于成熟。目前区块链已经形成包括计算机科学、密码学、分布式系统、P2P网络等学科理论和技术在内多领域综合性技术架构。

       四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各研究机构公开的数据整理,2016年全球区块链市场规模为2.28亿美元,市场进入活跃期,融投资事件不断增多,2017年全球区块链直接市场价值达到4.1亿美元,同比增长79.8%,2018年全球区块链市场规模迎来爆发,达到46亿美元左右,复合增长率达到172.23%。

       二、我国区块链发展总体现状

       《报告》总体分析了我国区块链发展现状。聚焦了政策与监管、标准规范制定、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以及行业应用五个方面。

       一是政策驱动与监管加速产业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超前布局区块链发展,积极推动区块链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融合,鼓励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地方政府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技术研发创新以及产业应用落地等角度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支持区块链产业发展。国家及地方监管部门不断探索区块链监管体系的建设,及时出台规范措施,优化区块链产业环境,坚决遏制假借区块链技术的非法金融活动。

       二是行业标准与规范制定继续完善。自2016年起,我国区块链标准制定进入起步阶段,并在2018年取得一定进展。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统计,2018年我国区块链标准及行业规范制定相关重要会议和事件达到10次以上。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区块链标准制定工作,在ISO/TC 307《区块链及电子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标准制定中承担分类和本体的编辑以及参考架构的联合编辑职务。

       三是核心技术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块链技术研究得到重视,研究团队不断增多,我国目前区块链研究机构数量为68家,其中北京、杭州、上海、深圳、贵阳等地区块链研究机构较多。国内企业及研究团队在区块链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专利申请走在世界前列,根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与链塔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在区块链专利申请数量上领先全球,专利数量约占到世界主要国家区块链专利数量的67%。

       四是产业规模与竞争实力持续升级。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提供区块链专业技术支持、产品、解决方案等服务,且有投入或产出的区块链企业共672家。区块链产业规模约10亿元,区块链相关产品交易、教育等衍生产业的规模约为40亿元。2016年至2018年期间,大型IT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区块链,初创企业进入井喷模式,投融资频次及额度剧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五是行业应用与平台服务加速推进。金融领域是我国区块链技术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在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能够承担实际业务的新产品,市场推广正逐步展开;在电子存证和公益慈善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形成了较多的成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医疗服务、政府管理、交通物流、现代征信等领域,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在探索和开展区块链的行业应用,但由于产品研发和平台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成熟的产品和平台相对较少,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各部委的区块链应用实践也逐渐开展,赛迪区块链研究院整理了各部委参与的10个区块链应用项目,其中已有6个实现落地。

       三、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2018年以来,我国区块链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潜力巨大。此外,市场开始对加密数字货币疯狂炒作行为进行反思并逐步开始关注真正有价值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和项目产品。《报告》通过分析产业链与产业规模、初创企业与巨头企业、技术基础和创新力、企业资金与资本运作、区域政策优势以及产业园与集聚区六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详细体现出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当前,我国区块链的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底层技术平台层,该层包括矿机、芯片等硬件企业,以及基础协议、底层基础平台等企业;中游企业聚焦于区块链通用应用及技术扩展平台,包括智能合约、快速计算、信息安全、数据服务、分布式存储等企业;下游企业聚焦于服务最终的用户(个人、企业、政府),根据最终用户的需要定制各种不同种类的区块链行业应用,主要面向金融、供应链管理、医疗、能源等领域。我国从事提供区块链产业底层技术平台服务、应用产品、行业技术解决方案服务等业务,具有投入产出的区块链企业共672家,主要聚集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江苏等地。区块链产业应用主要分布在金融、供应链、溯源、硬件、公益慈善、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社会管理、版权保护、教育和共享经济等领域。

       二是初创企业实力渐显,巨头企业强势加入。2018年,我国区块链企业数量增速较快,企业注册资金分布较为合理,根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发布的初创企业百强榜分析,百强企业研发团队占比超过五成的企业达到73家,实现企业盈利的企业占比接近70%。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统计,目前正在进行区块链应用探索的国内银行机构共34家。国内科技及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区块链产业,并推出各自产品及应用案例。

       三是技术研发基础扎实,核心技术创新升级。我国区块链企业技术研发基础较为扎实,企业团队也主要以研发人员为主,部分企业拥有独立开发的区块链底层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业应用方案设计及实施。在全国672家具有投入产出的区块链企业中,从事底层平台开发及通用技术研发的企业占比38%。区块链技术研究机构及大学方面,根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区块链科研实力指数分析,北京、上海实力超群,高校纷纷开设区块链课程。专利方面,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区块链专利高产国家,一批具有较高价值度的区块链专利不断涌现。

       四是企业资金运作良好,金融资本持续涌入。2018年我国区块链初创企业资金运作整体良好,在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市值及币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我国区块链企业深挖底层技术研发,积极布局区块链产业应用,在各地区政府、区块链团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下,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应用的到长足发展。赛迪区块链研究院分析了百强区块链企业的运营情况,近70%的企业实现了盈利,企业运营情况良好。投融资方面,2017年至2018年,我国区块链领域投融资频次和金额急剧增加,多个区块链企业和项目获得大额投资。区块链基金方面,我国区块链产业基金领域取得初步进展,包括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纷纷设立区块链产业基金。

       五是区域优势影响显著,政策驱动效果渐显。我国发达地区重点城市依靠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先天优势在区块链产业发展方面处于领先位置。根据赛迪区块链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区块链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结果显示,传统4座一线城市北上深广分别处于第一、三、四、六名。对比分析赛迪区块链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区块链政策环境指数与《2018中国中国城市区块链发展水平报告》,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区块链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六是聚集要素逐渐积累,产业园区不断涌现。区块链产业园区作为区块链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各地方政府正在加快推进建设。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已经成立或者在建区块链产业园区的城市约20余个。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四大区块链产业区聚集区,分别是以北京和青岛为主体,辐射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区的环渤海区块链聚集产业区;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为主体,辐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块链产业聚集区;以深圳、广州和佛山为主体,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块链聚集产业区;以贵阳、重庆和长沙为主体,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区块链聚集产业区。

       四、我国区块链行业应用现状

       通过调研全国区块链行业应用案例及案例的实施、运营情况,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区块链行业应用的现状,《报告》围绕金融、医疗、溯源存证、慈善、政务、物流、征信和公益八个应用场景进行具体分析。我国企业在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正处在积极探索阶段,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大型行业企业积极应用区块链技术来改进其自身的业务,但仍以尝试为主,主要的应用场景也都为行业中的非核心业务。如中国平安、中国银联、蚂蚁金服等企业在区块链应用探索中仅限于非核心业务。二是以区块链技术服务为主的企业的业务发展大多处在起步阶段,产品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需求方对区块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五、我国区块链标准规范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外标准化组织、联盟协会、研究机构等已将区块链标准化提上议事日程,开展了组织建设、标准预研等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报告》依据区块链相关标准应用对象的不同从四大类:密码算法和签名标准、框架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和测评认证标准进行总结分析。

       一是密码算法和电子签名标准体系相对完备。我国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国产密码算法体系,SM2椭圆密码算法、SM3哈希密码算法、SM9标识密码算法和祖冲之密码算法都可为区块链技术提供核心支持。

       二是底层框架技术标准研制积极开展。目前在区块链基础标准、可信和互操作标准、过程和方法标准等方面有一些初步成果,相关科研机构踊跃参与国内外区块链底层构架标准的制定中。

       三是应用标准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区块链应用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行区块链应用开发需遵循接口标准和数据规范,如密码应用服务标准、底层框架应用编程接口标准、分布式数据库要求、虚拟机与容器要求、智能合约安全要求、BaaS平台应用服务接口标准、跨链、主侧链、多链、分片通信消息规范等;另一类则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制定的区块链应用标准或规范。这一类标准规范目前极少,研究进展缓慢。

       四是测评认证标准研究初见成果。目前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对此类标准较为重视,研究基础较好。按照测评对象的不同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系统密码模块安全的测评标准,一类是区块链底层平台测评标准。截至本报告发布前,我国已经发布11项与密码模块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于积极展开区块链底层平台测试标准的制定,截至2018年12月,有20多项测评标准处于在研状态,已有4个标准已经以团标的形式发布。

       六、我国区块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报告》针对目前区块链发展现状,从政策、标准、技术、认知以及人才培养等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区块链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是顶层设计与国家监管制度亟待建立。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区块链行业发展和针对“加密货币”及ICO监管的相关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区块链发展中存在的技术异构、标准和规范不统一、行业资源配置割裂、投融资扶持政策力度弱、监管滞后等问题,产业发展还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相关的政策文件。此外,产业发展路线图、时间表、发展方向、产业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明晰。

       二是行业标准制定与测评认证仍需完善。我国在区块链行业标准方面,初步形成以工信部为主导,相关附属机构配合的标准制定模式。我国区块链标准制定工作目前以团标为主,各团体组织正在积极部署区块链标准研究工作,并初具成果。我国区块链测评指标制定主要有各团体主导,缺乏权威机构认证,现阶段区块链产品测试工作尽在局部开展,测评工作仍待全面铺开。

       三是性能安全与应用推广能力尚存不足。首先,性能安全问题仍是制约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区块链技术尚有待完善,仍面临性能提升问题及较多的安全隐患。其次,行业应用推广难度较大,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是区块链社会整体认知程度有待深入。民众对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往往是一知半解,将真正的区块链技术与比特币混淆。国内的IT巨头企业、金融机构虽然纷纷布局区块链,但投入资源有限且主要应用于非核心业务领域。部分地区政府对区块链的认知仍存在偏见,对区块链技术的安全问题、监管问题、合规问题仍没有清楚的认识。

       五是高校人才及教育培训机构严重短缺。整体而言,我国核心区块链技术人才较为稀少,初步估计仅约200-500人。区块链门槛要求比较高,核心岗位基本上都要求有2-5年区块链开发经验,这对于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具有较高难度。专业从事区块链技术、产品、应用的培训机构较少,培训的人才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

       七、我国区块链发展趋势

       《报告》在分析总结我国区块链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底层架构、技术创新、标准制定、行业应用及产业规模五方面对我国区块链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是区块链底层架构的竞争愈演愈烈。根据赛迪全球公有链评估指数,仅作为评估对象的全球主流公链平台已超过30个。国内如NEO、公信宝、星云链等公有链项目以及联盟链项目纷纷崛起,截止2018年12月,已有9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发布BaaS平台。未来,区块链底层平台发展百花齐放,平台研发、应用推广、生态培育的竞争愈发激烈。

       二是区块链行业标准规范将加快推出。2016年以来,我国在区块链相关标准建设方面已形成一定基础,我国相关标准化组织、联盟协会、研究机构等已将区块链标准化提上议事日程,开展了组织建设、标准预研等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三是技术创新推动性能安全不断完善。当前,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仍处于发展早期。对于区块链性能、隐私保护、可扩展能力以及安全问题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正在不断涌现。随着学界和业界对区块链研究不断深入,区块链技术创新成果将不断落地。

       四是行业应用试点示范效应快速显现。随着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社会认知逐步提高,场景日益丰富,区块链应用效果逐步显现,未来,区块链将率先应用于如跨境支付、数字内容版权、电子存证等天然数字化的场景之中,并向具有多方协作、数据共享需求的传统行业场景中逐渐延伸。

       五是产业规模与产业应用爆发式增长。国内资本对区块链行业投融资力度逐步加大,区块链企业商业模式和场景逐步清晰,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速度加快,区块链市场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产业规模将引来爆发式增长。

       八、促进我国区块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区块链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横向比较全球区块链发展形式,《报告》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块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顶层规划设计,统筹协调产业发展。将区块链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做好区块链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建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区块链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规划;

       二是加快标准规范建设,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制定区块链技术和应用标准发展路线图、时间表,针对行业细分领域制定标准、行业应用指南等。鼓励第三方组织和联盟开展区块链技术的标准评价并建立区块链产品及应用认证体系。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集聚“产学研金服用”等多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第三方研究机构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建设,支持开源区块链项目发展。

       四是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加速应用落地推广。组织开展面向金融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示范。在农业、能源、物流、制造等领域以产品溯源、确权认证、供应链管理等方向为突破口开展行业专项应用试点示范。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领域开展区域性示范工程。围绕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支持产业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的行业,面向数据开放与交易、权利运行与监督、个人隐私与保护等应用场景。

       五是培育打造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和持续度。引导我国大型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和互联网企业在示范产业园区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在产业园区内鼓励相关企业开展同界及跨界合作。

       六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构建深层次、多渠道的区块链人才立体引进网络。依托科技园区、创业创新基地,针对科研人员、高校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注重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联合培养区块链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