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科技部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指出,将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布局。再一次强调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支持紧密相连。


111_副本.jpg

为此,记者梳理2017年以来上述重点区域和一线城市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找寻各区域城市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异同,从中找出各区域城市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方向。


222_副本.jpg

五大省份政策对比 均关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35号文《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下称35号文),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国家政策层面进入新阶段。随后,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全国数十个省份纷纷发布当地关于落实35号文的行动计划。

根据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连续两年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上均处在第一梯队。

以第一梯队区域为范围,记者对比分析各地基于35号文落地的主要人工智能政策,发现这些省份均列出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点任务。

经对比可以看出,推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应用是各地政策的共同之处。其中,北京、广东与浙江三地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均将科研创新方面的内容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上海和江苏的政策规划中则更突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此外,北京、上海、广东均提到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北京、广东、江苏均提到发展人工智能平台。

相关行业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产业政策规划的重点任务主要涉及人工智能产业链建设,以及人才、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其中,产业链建设是重中之重。据了解,人工智能产业链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AI芯片、GPU、传感器等硬件和云计算,主要用于提高计算能力和数据质量;技术层则主要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是算法和算力的主要驱动力。目前,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层和技术层均需要大量科研创新,这也是五地政策均将科研创新列入重点任务的原因。

另外,由于市场需求以及产业应用能够倒逼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从规划任务来看,各地对于技术的产业化和应用化重视程度也有所加大。例如,在广东政策中,就详细列出了15个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机器人、终端产品、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智能制造等。

北京则将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分为两大方向,在“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下包括了制造、农业、物流、金融等领域;在“构建智能宜居社会”下包括了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需求方面。


333_副本.jpg

四大一线城市政策对比
科研创新 广州重产学研区域协调发展,深圳重产业带动科技创新

2019年9月5日科技部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了城市作为人工智能区域发展的主要单位,对人工智能主要城市的政策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基于此,记者以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政策为范围,按照科研创新部分、产业应用部分和支撑举措部分对四市政策中的重点任务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各市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政策特点。

对比梳理发现,在科研创新部分,除广州外,北京、上海和深圳均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除深圳外,北京、上海和广州均提出搭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其中,北京和上海的科研创新部分政策方向基本相同,而广州和深圳则根据各自城市的优势提出了特色内容。

其中,广州基于高校与科研院所集中优势,除提出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外,着重提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以引进技术创新和区域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开放式创新。

产学研用和成果转化方面,广州政策提出,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协同创新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建技术创新中心。并提出遴选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机构建设,大力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

开放式创新方面,广州政策则提出鼓励IAB创新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国际创新合作;引进国际化孵化、研发创新合作平台等,并提到推进广深、穗港澳创新交流合作。

而深圳则充分发挥其在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方面的优势,在政策中将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深度结合。与其他城市科研创新部分主要依靠高校科研院所和实验室平台等不同,深圳将“推动智能产品创新”与“培育梯次发展产业集群”的任务融合,提出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核心关键零部件,支持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包括人工智能产业链基础层核心的智能芯片和智能传感器技术,深圳市均规划依托领先优势的相关产业集群进行发展。

产业应用 上海重城市融合应用,产业园区成广深抓手
在产业应用方面,北上广深四市均提出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和打造发展产业集群。不过从文字权重来看,四市的产业应用重心仍存有差别。其中,上海对于拓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场景更为重视,将融合应用政策放在了产业集群发展之前,北京、广州和深圳则均优先提及产业集群发展。

在上海市政策中,特别强调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上海超大型城市有序治理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人工智能发展与城市结合紧密。

而北京、广州和深圳则均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其中,北京以中关村园区为发展重心,于2017年10月发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从政策内容来看,中关村园区的预期产业规模水平与广东省相当,均为到2020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而中关村园区预期对相关产业带动规模更高,超过5000亿元。这也说明北京目前人工智能产业集中度已经较高,主要集中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而广州和深圳则以多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共同发展为显著特点,其中,广州将建设一批价值创新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工作的主要抓手,提出重点建设十大价值创新园区,其中有3个被列入之后发布的《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名单中。深圳更是列明了10个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涉及深圳高新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罗湖、盐田、宝安、龙华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19)》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中,广东在“政府响应能力”上的排名第一。具体来看,该指标分别评价2018年区域内人工智能相关政策出台数量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数量,广东在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数量指标上遥遥领先。《评价指数》中指出,截至2018年底,广东共有人工智能产业园区33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事实上,根据《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目前珠三角城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正是以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尽管北京、上海也分别在人工智能主要政策中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但均未在规划中明确列出具体发展的产业园及定位。而广东则不仅在规划中明确了包括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等10多个人工智能产业园,且随后就展开了人工智能产业园的申请和评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支撑举措 广州扶持政策最具体深圳人才支撑最突出
除了科研创新和产业应用政策,在政策的主要任务部分,四市均提出了一系列支撑性举措,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人才政策等方面。

对比四市支撑部分的系列举措,广州不仅条数相对较多,而且较为具体,尤其在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人工智能各方面发展上,均给出了明确的扶持资金力度。包括对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最高1亿元资金支持;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一批IAB创新重大专项;引导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等。统计可见,广州政策中明确补贴金额的共有16条。

此外,广州政策中还有一些创新举措,例如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目录,支持和奖励国产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补贴支持价值创新园区开发运营主体配套建设;推动政府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等。可以看出,广州在发展人工智能的支撑性政策举措方面,拿出了相对较为丰富和详细的政策选项,同时在政策设计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22条举措中,也提出了建设百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据了解,该基金目标总规模100亿元,分期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其投资范围面向长三角,以G60科创走廊(上海市松江区及嘉兴市、杭州市等8市)作为产业腹地,主要投资于人工智能及相关产业链项目,包括基础层的芯片、传感器、算法和应用层的智能家居、智能驾驶和智能医疗等领域企业。

除了产业引导基金和资金扶持,人才相关的支持政策也是支撑举措中各市较为关注的重点,其中又以深圳较为突出。在深圳政策中,明确提出要聚集培育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在具体举措中,深圳提出要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建立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并动态更新,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工智能人才评价机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靶向引进领军型人才团队。同时也强调加强与港澳及国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引智工程,重点引进人工智能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

观察 我国将建约20个AI试验区广深有望携手拿到“入场券”
9月5日发布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全国布局建设20个左右试验区。南都记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北京和上海已申请试验区建设并获得科技部批文支持。而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已被纳入布局范围。广州和深圳两座核心城市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携手拿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入场券”。

就在同一天,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广州考察学习,并签署《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也是继2013年后,时隔6年广深两市再次牵手合作签订框架协议。

2019年3月,南都科创工作室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协同报告》,报告提出,广州科研院所集中、政策支持力度大、第三产业发达,而深圳企业研发氛围浓厚,高技术制造业优势明显,企业创新力量大活力足。广深之间优势互补,存在明显的科创协同空间。而此次签署的《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也将“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摆在了首位。

通过对比分析广深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不难发现,两市政策各有特色和亮点,这与两座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密不可分。而对于人工智能领域来说,由于该领域目前尤其需要科研与产业力量资源的协同,恰好切合了广深两座城市的相对优势,因此在该领域广深协同空间愈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