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关于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年4月7日

关于进一步深化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

为持续巩固“51020”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基础,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聚焦一批产业基础好、科研优势强、市场前景广的新兴特色产业链,建立健全产业链“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奋力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及工作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以提升重点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建立“链长+链主+链创”三方联动机制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系统推进与彰显特色、重点突破与全面提升相结合,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一批新兴特色产业,提早布局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湖北由产业大省加快迈向产业强省,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筑牢产业支撑。积极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力争2025年实现“730目标”,即:全省制造业产值达到7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左右,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建成制造强国高地。

二、建立完善“三链”融合机制

统筹考虑湖北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景,厚植全省制造业优势,聚焦算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量子科技、现代纺织服装、节能环保、智能家电、新材料等8个新兴特色产业,强化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实施链长领导协调、链主导航引领、链创协同攻关的“链长+链主+链创”融合工作机制,推动链长制工作走深走实、提标提档,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一)“链长”领导协调机制。扎实推进省领导包保服务产业制度,聚焦8个新兴特色产业,建立一个产业、一位省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支专家团队、一个行动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的“七个一”工作模式,协力推进产业链发展。

“链长”领导牵头部门和工作专班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聚焦产业定位、目标任务、主攻方向,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清单,推动出台配套政策、组建专家委员会、搭建载体平台等。注重龙头企业引进,瞄准产业链前三强重点企业,整合资源超常规招商引智,推动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上下游整体联动。适时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布局和财政政策的倾斜。

(二)“链主”导航引领机制。每条重点产业链筛选2—5家产业生态主导作用强的领航企业担任“链主”企业,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负责“链主”企业日常组织工作。

“链主”企业要强化引领,在技术攻关、产品推广、产销合作、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品牌创建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提升。加强以商招商,吸引一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市场占有率高的上下游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配套企业落户湖北。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业务上协作、资源上共享,不断提高本地配套率。与中小企业互利共赢,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时期防范风险、共享红利,困难时期及时预警、抱团取暖。

(三)“链创”协同攻关机制。以省内外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高校院所、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分产业链组建专家委员会,负责“链创”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以需求为牵引,做好“链主”出题、“链创”答题,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前沿引领技术。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度参与产业链攻关项目选定、人才选派、行业标准建立、科技成果认定等工作,鼓励高校院所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平台,构建技术中试加速、测试验证、成果推广、转移转化、产业落地的创新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

三、主要工作举措

紧紧围绕实现“730目标”和“三链”融合工作机制,实施“六大行动”,夯实建设制造强国高地的基础支撑。

(一)实施协同创新行动,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聚焦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实施重点技术攻关。加强“五基”领域攻关,推动“链式”协同创新,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每条重点产业链每年选取3—5个关键核心缺失环节,通过“揭榜挂帅”“委托攻关”“联合攻关”等方式立项,统筹现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培育建设一批具有技术支撑作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实施集聚集约发展行动,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围绕重点产业链规划一批重点产业园区,每条产业链重点搭建2—3个产业链空间承载平台,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基础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基础服务能力,鼓励园区内企业资源交换利用,建设一批企业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引导产业向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园区聚集,提升产业集聚区产业特色、集约程度、规模效益、创新能力、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人力资源建设水平等。围绕三大都市圈重点布局,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由点状分布拓展为网状联动,形成串珠成链、互联成网的网状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集聚区。

(三)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打造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催生一大批市场主体。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难题,引导一大批小微企业进规入统。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产业链供应链中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中小企业,打造细分行业和细分市场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生产效率,开展研发创新,延伸产业链条,争取上市融资,打造一批千亿级航母型领航企业和百亿级龙头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实施补链强链行动,落地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对标行业先进水平,加强产业链研究和项目谋划,围绕各产业领域、细分行业的关键环节、缺失环节,编制省级产业招商指导目录,指导地方制定“一链一案”产业链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实施方案。整合各地招商资源,支持各地组建以部门、技术平台、骨干企业为主体的招商团队,围绕产业招商目标图开展精准招商活动,落地一批引擎性项目。推动承接产业链转移,鼓励外地“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整体转移至我省,形成整链式集聚区,建立产销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五)实施开放合作行动,打造一批高水平交流平台。对接优势产业领域的国家级和国际性平台资源,积极申办量子产业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信息安全大会、节能环保展会、纺织服装发展大会等,筹备举办算力发展大会等,分产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论坛、展览等高端平台,构建产品展示、信息收集、经贸洽谈、技术交流、市场拓展的桥梁和纽带,精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链条一平台”开展宣传推介,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实施产融合作行动,创新一批金融服务。围绕产业链配套资金链,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作用,积极深化金融与产业有机结合,围绕一个重点产业配套一支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做大吸引社会资本率,引导更多龙头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产业投资基金加大投资,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效循环渠道,增强金融有效供给能力,吸引更多的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中长期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链主企业和链创机构开展项目投资、并购重组等。加大产业链协同和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及仓单质押等信贷服务力度。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省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省政府领导同志任链长,统筹全省制造业产业链发展,全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稳定。充分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强化工作联动,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行动同步的整体性工作推进格局。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信厅)负责日常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通力配合。

(二)强化工作协同。各部门要围绕“三链”融合工作机制,聚焦重点产业突破口,集中要素资源,引导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向重点产业链汇聚。各市、州、县政府积极履行产业链发展主体责任,推动省市县三级协同,加强产业链招商、承接项目落地、营商环境建设等,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三)强化督办落实。细化工作目标,狠抓工作落实,各牵头部门每年年初制定工作要点、列出工作清单,细化到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明确时间表、任务图,年末向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完成情况。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督导,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依托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平台等,以链主企业、链创机构、重点园区、重大项目为重点,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挖掘一批先进典型,凝聚社会发展共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附件: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分工附件